高级搜索
EN

中国航务周刊:从青岛案例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两年实践

近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迎来上市两周年。这是全球首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也是我国首个服务类期货、航运类期货,于2023年8月18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顺利上市。

 

上市运行两年来,因其能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与经营决策参考,帮助航运企业应对集运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优化业务模式与盈利稳定性,广受港航物流业尤其是货主企业和货代企业的关注。同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航运指数期货“启航工程”市场培育行动后,这一工具在货主、货代领域的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近日,中国航务周刊记者随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青岛口岸调研,通过与当地货主、货代企业交流,切实了解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为行业带来的改变。

 

金融工具对冲高运价风险

 

“通过参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交易,我们公司的订舱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公司利用期货端的收益,弥补了现货端的损失,平抑了运价波动的风险。”总部位于山东济南莱芜区的一家现代综合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这样向中国航务周刊记者表示。

 

据悉,该公司主营农副产品加工和进出口,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生姜、大蒜、水果、土豆、寿司姜片等,出口销售地覆盖欧美、中东、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通过海运发运的货物超过5000TEU,仅欧地航线出口就超过1000TEU。

 

上述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主要通过代理订舱出口,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采用即期运价。但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海运运价波动剧烈,让该公司的经营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因为主要出口农副产品,货值较低,甚至出现过“综合运价高于运输货值”的情况。

 

202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航运指数期货“启航工程”强源助企项目,对参与项目的实体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宏源期货的支持下,上述公司报名参加项目。当年10月,该公司接到欧洲几家企业购买姜蒜加工品的订单,约定陆续在11月从青岛出运。在预计11月运价将出现上涨的情况下,该公司在即期市场购买舱位前,于10月下旬在期货市场建立相应头寸,并于11月底平仓了结。

 

“我们算了一笔总账,订舱时,受船公司涨价影响,青岛地区欧线运价上涨幅度约为800美元/FEU,期间物流费用总计上涨了约4万元人民币(约合6000美元)。与此同时,期货市场合约也在同步走高。最终,我们在期货市场实现了约3.2万元(约合4500美元)的盈利。”该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说,“如果没有期货合约,我们将额外承担约4万元的物流费用上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减少损失、对冲风险的机制。”

 

上述货主企业的成功案例并非孤例,目前除宏源期货外,港信期货、海通期货、华泰期货等期货公司,均已在青岛口岸开展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交易业务,涌现了诸多针对货主、货代企业的成功案例。

 

青岛朗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江就表示,参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交易,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再过分考虑运价的大幅波动,尤其是运价暴涨带来的焦虑,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运营层面。

 

显然,这已经是对传统订舱业务的全新诠释。

 

运行两年 成果丰硕

 

这些成功案例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进一步扩大了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影响力。

 

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两年,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经受住了极端风险事件引起的运价大幅波动的考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逐步发挥。”

 

据该所提供的数据,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两年来,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是成交活跃,市场关注高。

 

截至2025年8月15日收盘,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累计运行483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6104.91万手,累计成交金额5.28万亿元,日均成交量12.64万手,日均成交金额109.42亿元,期末持仓量7.95万手,日均持仓量8.43万手。

 

二是经受住了2023年年底红海危机时现货运价快速剧烈上涨、2024年3-7月运价连续涨价,以及2025年4月中美经贸摩擦引起的价格波动冲击。

 

面对大幅波动,上海期货交易所积极稳妥应对,持续加强一线监管,依规采取相关风控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全力确保了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安全平稳运行。

 

三是期现价格联动良好,能较好反映现货市场运价走势。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以来,价格走势能够较好反映红海局势紧张、班轮公司宣涨、中美经贸摩擦等事件,及时反映航运现货市场价格变化特征。上市以来,现金交割均顺利完成,期现价差均在1%附近,期现价格走势高度相关,价格发现合理。

 

四是作为我国首个面向航运市场推出的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同步面向境外交易者开放。

 

这不仅填补了国内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也丰富了国际集运市场风险管理的工具箱,得到了境外航运企业、外贸企业、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2025年3月,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被纳入合格境外投资者(QFI)可交易品种,并在当月首次参展新加坡海事周,进一步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五是运用场景不断扩展,航运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积极尝试参与期货套期保值。

 

越来越多的货代、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期货进行保值避险,平抑运价波动风险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确定性,稳定了生产经营利润。

 

现货+期货新思维

 

目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市场依然处于市场培育过程,其中,货代作为该期货品种的参与主力,仍更多局限于自身的现货思维,缺乏期货思维,这既受贸易类型(如指定货)的影响,也有无法主导海运定价策略的因素。

 

但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已经走到了前列。

 

青岛泰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简称泰泽国际物流)就与宁波海天同创实业有限公司在合作中,摸索出了一套运用航运指数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在该模式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远期合约点位,成为远期订舱运价的参考因素,从而提前锁定运价,实现三方权益保障。

 

泰泽国际物流总经理卢勇表示:“对于我们来说,通过该期现结合的手段为业务模式带来新的亮点,以目前同业竞争中较为少见的远端提前锁价模式,开发新客户,尤其是针对后期运价潜在上行周期中可能大幅上涨带来的不利波动,通常传统业务模式下,该风险会带来较大亏损和违约风险。而对于货主企业或下游代理而言,也解决了其锁定远端舱位需求的痛点,更好地协助其制定中期货物出口计划,提前锁定运输成本和业务利润。”

 

当然,对于港航物流业而言,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并非套利工具。山东港口总经理助理、山东港口投控集团董事长姜春凤就认为:“作为一种服务实体的金融工具,行业内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工具,才能够更好的使用工具。”

 

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运行的过程中,将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切实履行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职责,维护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下一步,上海期货交易所将在继续维护期货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同时,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实施“启航工程”市场培育行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同时,将持续丰富航运衍生品体系,进一步提升航运金融服务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