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EN

中国能源报:期货市场赋能——破解市场波动困局 助力石化绿色转型

 记者 曲田田

 

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振华石油大连储运基地。 上期所/供图


当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绿色低碳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能源产业正站在一场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口。传统石油化工行业和企业面临贸易价格波动加剧、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绿色转型压力倍增的多重挑战。如何驾驭价格波动的“惊涛骇浪”,如何在转型浪潮中行稳致远,成为摆在石油化工行业面前的现实课题。


期货市场,这一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稳定器”升级为“加速器”,在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提质增效与绿色转型中,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


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总经理鲁东升近日表示,在能源结构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正成为助力能源企业稳定经营、赋能能源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支撑。


期货与衍生品工具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新“输油管线”,把金融的“活水”注入产业的“田间”。而这条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驾驭、从价格避险到价值创造的转型之路,在京博石化、永安国油、中基宁波、振华石油等一批先行者的实践中,已变得愈发清晰且坚定。


从“稳定器”到“加速器” 期货工具破解企业经营困局


鲁东升表示,能源转型涉及总量与结构调整,在新旧能源交替期,阶段性、区域性供需矛盾难免发生,油气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增大,需要更多有效、好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种风险,对于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而言感受尤为真切。


面对市场的“惊涛骇浪”,京博石化经历了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的深刻觉醒,用企业实践印证了产品工具创新的价值。


2014年前后,京博石化开始向境外优秀企业学习,通过参与衍生品交易来对库存或产能进行保值,尽可能地提高利润空间。这并非简单的工具引入,而是一场战略思维的革命。“期现结合的经营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也逐步将期货深度融入现货经营。”京博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战略定力在危机时刻展现出巨大价值。


2020年,全球需求收缩,原油价格下跌。“炼厂生产利润相对可观,彼时为了保证在高利润时,装置能够保持负荷最大化运转,同时满足下游客户规避风险的需求,我们首次推出‘盘面点价’经营模式。”上述京博石化相关负责人说。


这不仅是对市场机遇的捕捉,更是利用金融工具平滑利润波动的精准操作。随后,面对沥青产能扩张带来的利润压力,京博石化进一步升级“工具箱”,开始引入期权衍生品工具,开创“仓单/实货备兑期权的经营模式”,并于2021年实现国内首单沥青期权仓单备兑交割。工具的迭代升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效。京博石化沥青年交割量超过60万吨,期现基差合同签订20万吨,有效化解了公司库存压力问题。


从“避险阀门”到“利润引擎”,期货工具的应用,在京博石化已超越单纯的风险对冲,并进化成为利润增长的“加速器”。


在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石昕明看来,金融工具赋予现代贸易更强的灵活性,帮助企业在动态市场中精准平衡采购与套保,既管控风险,也夯实利润,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韧性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我们运用金融工具的目标,始终是为了保障供应链稳定、服务核心客户,实现全链条的降本增效。因此,我们的风控成效不仅体现在账面收益,更体现在对现货成本的平滑、对炼厂客户的稳定保供,以及持续提升的全球市场定价话语权。”石昕明说。


可以看出,通过“配齐期货、期权工具矩阵”,实体企业得以“应对更复杂的风险管理场景,提升企业稳健经营的能力”,并在产融协同中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为帮助更多企业应对上述挑战,上期所不断完善能源类期货与期权产品矩阵。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该所能源序列产品总成交量达2.85亿手,同比增长18.4%,成交金额24.2万亿元。


期现联动与模式创新 构建产业链韧性生态


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有利于吸引全球现货市场供求信息聚集,是期货价格发挥信号功能、引导资源高效流动的关键。上期所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将所有能源品种纳入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范围,并持续深化原油期货的国际化实践。


目前,上海原油期货已覆盖全球6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客户持仓占比超三成,法人客户持仓量占比超七成。其价格信号被跨国石油公司、炼厂、贸易商、金融机构等多类主体广泛使用,应用于锁定采购成本、优化加工利润、管理成品油批零价差等多种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原油期货累计交割量已突破2亿桶,交割油品除进口加工外,还转运至韩国、日本、印度、缅甸等国,“上海油”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价格基准。


在这一进程中,上期所积极搭建“期现桥梁”,推动“上海价格”走向全球。“从境内外实践来看,期现联动是增强油气产业活力、促进全球石油贸易发展的重要路径。”鲁东升表示。


企业参与方也正不断成为搭建这座“期现桥梁”的“优秀工程师”。


“部分参与船燃市场的小微企业资金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定价话语权,每吨油一年仓储费高达48美元,占据货值的10%。”浙江永安国油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国油”)精准地捕捉到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痛点,发现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针对此困境,永安国油创新推出“海上加油站”服务,通过整合舟山自贸区内众多小微企业的用油需求,参与上期所燃料油期货仓单的买卖交割业务,获取燃料油现货,并租赁燃料油储罐分担中小微企业的仓储成本。


模式创新产生的效果再次抵御了风险。


2022年底,当现货价格飙升至435美元/吨时,永安国油以387美元/吨的固定价向舟山某渔业企业供应1000吨燃料油,帮助其平稳度过市场波动。此外,针对境外企业无法直接参与国内期货市场的限制,永安国油以“上海价格”为计价基准,结合外盘工具,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货源,成功化解其供应链困境。


这些举措不仅化解了境外企业的货源难题,更优化了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跨境计价机制,提升了“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而中基宁波集团则探索出了一条“工贸一体、期现联动、产融结合”的产业链运营新模式。2014年,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挑战,该集团迅速组建专业的研投团队,将“期现联动”全面融入产业链,为缺乏资金和专业团队的实体工厂提供“原料进口、资金、策略研究、价格风险对冲、掉期套保、库存管理、市场销售等全方位产业链运营服务”。这种模式让合作工厂能专心生产,大幅提升了实体工厂应对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和持续稳健的盈利能力。


如果说京博石化展现了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深度,那么永安国油和中基宁波集团的案例,则揭示了期现联动服务产业链的广度与生态价值。“期货市场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期现联动是增强油气产业活力、促进全球石油贸易发展的重要路径。要不断推动期货价格向现货贸易场景深度融入,构建更符合贸易习惯的价格体系,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价格风向标。”鲁东升说。


开放、绿色与未来 从“市场稳定”到“能源安全”的守护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9月,“国办47号文”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路径。


当前,中国期货市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完善的产品体系、更有效的监管,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与绿色低碳转型。期货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正成为助力能源企业稳定经营、赋能能源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支撑。


鲁东升表示,当前上海原油期货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燃料油成交吨数位列全球同类衍生品首位。


在产品创新方面,上期所不仅巩固传统能源品种优势,更前瞻性地布局绿色未来。“我们顺应船用油环保要求,2020年上市低硫燃料油期货。同时,为服务壮大清洁高效能源产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正加快研发液化天然气期货和期权。”鲁东升说。


这为实体企业应对能源转型提供了更多元、更精准的风险管理武器。


更为重要的是,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面对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上期所始终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完善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防止市场大起大落,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我们经受住了极端行情的考验,为全球客户提供了理性的价格信号。”鲁东升说。


鲁东升介绍,未来上期所将围绕“三优一强”——优产品、优价格、优服务、强监管,持续提升对能源产业的服务能级。


随着世界产业链格局重塑,中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征程依然任重道远。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服务实体经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以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以“上海价格”助力绿色转型,中国期货市场与能源产业正携手迈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